区块链企业在上海注册的经营范围限制解析
一、经营范围的核心组成与政策边界
根据上海工商注册要求,区块链技术公司的经营范围需明确技术属性,同时避开监管禁区。核心组成包括:

- 技术开发类:区块链底层技术、加密算法、智能合约开发、分布式存储系统研发等;
- 技术服务类:技术咨询、数据安全服务、云平台搭建、系统集成运维;
- 延伸业务:数字积分系统设计、物联网技术应用、人工智能算法开发(需与区块链关联)。
禁止项是红线:
- 不得涉及数字货币:禁止出现“虚拟货币发行”“代币融资”“加密货币交易”等表述;
- 限制金融关联术语:如“支付结算”“金融交易平台”“理财”等需金融牌照的词汇;
- 需许可类业务:若涉及“互联网信息服务”“电信增值业务”,必须标注“凭许可证经营”。
个人观点:上海对区块链的监管采取“技术鼓励+金融严控”双轨制。2023年浦江数链等新注册企业,其经营范围均突出技术研发属性,而剥离任何与币圈相关的描述。这种设计既符合政策导向,也为企业预留合规发展空间。
上海特有的经营范围限制细节
区域政策差异直接影响填报内容:
- 杨浦区专项要求:申请区块链企业认定时,经营范围必须包含“非币圈类技术研发”,且需注明具体应用场景(如政务、供应链溯源等);
- 增值电信业务许可:若涉及区块链数据服务、网络平台运营,需申请“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”许可,否则不可开展相关服务;
- 用词敏感度:禁用“去中心化”“通证经济”等易与数字货币混淆的术语,建议改用“分布式技术”“数字权益管理”等表述。
实际案例对比:
- 合规案例:某企业获批的经营范围:“区块链技术开发;人工智能算法服务;云计算设备销售(不含金融、证券类产品)”;
- 违规案例:某公司因含“数字资产交易平台技术支撑”被驳回,修改为“数字积分系统开发”后通过。
区块链企业认定与政策补贴的关联性
上海部分区域(如杨浦)对通过认定的区块链企业提供高额补贴,但经营范围需与认定标准严格匹配:
- 认定条件:
- 从事底层技术研发或实体经济应用(如物流链、版权存证);
- 经营范围不含金融、虚拟货币相关描述;
- 取得网信办区块链信息服务备案者优先;
- 补贴权益:
- 房租补贴最高150万元;
- 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可获500万元研发补贴;
- 年度营收突破10亿元奖励1000万元。
关键提醒:2023年杨浦区第四批认定中,23%企业因经营范围出现“数字钱包”“NFT交易”等词汇被拒。建议在注册时即与代办机构明确政策兼容性。
经营范围填报的3大实用策略
-
采用“技术描述+排除声明”模板:
例:“区块链技术开发与应用;大数据存储服务(不含虚拟货币相关业务);软件销售;技术进出口【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,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】”。
-
分层设计业务模块:
- 基础层:区块链系统开发、智能合约设计;
- 应用层:供应链溯源技术、电子存证服务;
- 支撑层:云计算设备租赁、数据安全维护。
-
动态调整机制:
- 每季度核查政策更新(如上海自贸区新增“跨境数据区块链”试点);
- 扩展应用场景时(如医疗健康数据上链),需同步变更经营范围。
新手高频问题解答
问题1:能否写“为数字货币提供底层技术支持”?
不可行!该表述直接关联数字货币服务,易触发审查风险。建议改为“分布式账本技术研发”或“加密算法技术服务”。
问题2:涉及数据交易是否受限?
若仅提供技术支撑(如开发数据存证系统),可纳入经营范围;但若直接参与数据买卖,需申请“数据交易服务”专项许可。
问题3:外省已注册的经营范围在上海是否通用?
不一定。上海对区块链的监管更严格,例如外省允许的“区块链金融风控系统”在上海需删除“金融”二字,改为“企业信用管理技术开发”。
从行业实践看,成功注册的区块链企业普遍遵循“技术纯粹性”原则——剥离金融属性,聚焦底层创新。随着上海推进“区块链+政务”场景开放(如2024年一网通办链改工程),技术应用类经营范围将迎来更大空间。代办机构的选择尤为关键,应确认其熟悉杨浦、浦东等区域政策差异,避免后期认定与补贴申领受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