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研企业并购是获取核心技术、专利资产及市场资源的重要途径,但对初创企业或首次接触并购的新手而言,厘清尽调重点与规避隐性风险尤为关键。以下清单聚焦上海科研公司特性,结合实操痛点与政策要求,为并购方提供系统化尽调框架。
1. 知识产权与核心技术
• 权属验证:需核查专利、软著、技术秘密的权属证明文件,重点确认是否存在员工职务发明未过户或合作开发产权争议(如高校联合研发项目的分成协议)。
• 法律状态:检查专利是否临近到期、是否缴纳年费,以及核心技术是否依赖开源许可协议(如GPL协议要求代码强制开源)。
• 价值关联性:评估专利与主营产品的对应关系。例:某生物医药公司核心专利仅覆盖旧一代试剂,新产品实际处于无专利保护状态。
2. 财务真实性与研发投入
• 表外负债:重点排查隐性担保(如为关联方提供设备租赁担保)、未决赔偿(临床实验纠纷预留金)。
• 研发资本化率:对比同行核查研发支出资本化比例(如高于30%可能存在利润操纵嫌疑),并验证政府补助的可持续性(如上海张江专项补贴续期条件)。
3. 人才团队与竞业限制
• 核心人员绑定:核查技术团队劳动合同中的竞业禁止条款覆盖率(建议关键研发人员签署率需>90%)、期权行权条件是否与并购冲突。
• 薪酬合规性:查验上海社保公积金足额缴纳记录,避免并购后补缴引发劳资纠纷。
4. 政策合规与资质延续
• 行业准入资质:生物医药企业需确认药品生产许可证(GMP)、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的有效性及过户条件。
• 数据合规:若涉及人类遗传资源(如基因测序公司),需确保符合《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》及上海本地数据出境审查。
第一阶段:准备期(1-2周)
• 定制化清单:根据标的领域调整重点。例:AI公司增加算法模型训练数据来源合法性审查;医疗器械公司侧重产品注册证续展进度。
• 初步风险筛查:通过公开渠道核验:
→ 知识产权局官网:专利有效性、质押状态
→ 信用中国:环保处罚、失信记录
→ 裁判文书网:核心技术侵权诉讼历史。
第二阶段:现场尽调(2-4周)
• 文件交叉验证:
材料类型 | 验证方式 |
---|---|
销售合同 | 比对银行流水回款记录 |
专利证书 | 国家知识产权局在线核验 |
研发费用明细 | 抽查原始凭证(试剂采购单等) |
• 人员访谈技巧: |
第三阶段:分析与报告(1-2周)
• 风险评级模型:按影响程度分类:
1. 张江科学城专项规定
• 并购位于张江的集成电路企业,需确认是否享受设备进口关税减免,若控制权变更可能导致优惠终止。
• 国资参股科研公司:需取得上海市国资委对股权转让的预审批,避免交割后协议无效。
2. 技术出口管制风险
• 若标的涉及人工智能算法、量子技术等领域,需通过上海商务委确认是否属于《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目录》范围,避免跨境交易违规。
3. 知识产权质押特区政策
• 上海自贸区允许专利质押快捷登记,尽调中需查验是否存续未解除质押,防止资产冻结。
问题1: “专利组合看似丰富,但实际保护范围薄弱怎么办?”
→ 对策:聘请技术专家出具FTO报告(自由实施分析),确认核心产品是否落入他人专利范围。例:某机器人公司并购后因电机技术侵权,被判赔偿1.2亿。
问题2: “创始人口头承诺团队稳定,但无书面绑定措施?”
→ 对策:协议中增设留任奖金条款(Stay Bonus),要求创始人在交割后锁定2年,并约定离职补偿金倍增条款。
问题3: “研发管线数据造假如何识别?”
→ 对策:调取第三方实验室原始数据(如药物临床的CRO报告),比对内部记录的时间戳与样本量。
• 核心逻辑反转:传统制造业尽调侧重“历史问题清查”,而科研公司需前瞻性验证技术转化能力。例如:某纳米材料公司专利虽多,但中试生产线合格率仅30%,估值需下调40%。
• 尽调团队配置:建议增加技术尽调顾问(如高校教授、行业前研发总监),其价值在于:
• 知识产权过户窗口期:上海专利转让登记需10个工作日,建议在协议中约定“分期付款”,30%尾款于过户后支付。
• 资质重新认定风险:如医疗器械注册证持有人变更需药监局审批,期间产品禁售,需预留6-8个月营收缺口补偿金。
最后决策建议:对于无并购经验团队,可委托具备上海科创项目经验的律所(如上海律协推荐机构)协同尽调,重点把关地域政策与技术合规的双重陷阱。